時間:2020-12-03
來源:作曲系 作者:王雪薇、李虹霄
“方位與色彩——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成功上演
時間:2020-12-03
來源:作曲系 作者:王雪薇、李虹霄
2020年12月2日晚,“方位與色彩——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成功上演。本場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承辦,學科建設辦公室協辦,北京當代樂團演奏。
音樂會共首演了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近年創作的八部新作品。
王非教授的五重奏作品《韻I》拉開了音樂會的序幕。該作品試圖通過不同的結構、材料和音色來表現“韻”,以各種技術手段使作品在形成個性化韻味的同時,清楚地展現出中國元素的氣質。
青年教師田景倫的作品《大噪》意圖表達每個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巨大的聲音宇宙中,也生活在“聲名”等“聽不見的聲音”中。每個人無時無刻都生活在“宏聲”之中。大噪,是人生的常態。
克里斯托弗?普羅瑟(Christopher S. Prosser)教授的作品《Perpetuum》在拉丁文中為“永存”,或“無窮無盡”。作品靈感來自于關于天體和生物的著作和文本。
青年教師王東旭的作品《跳躍與聚合》,以六聲音階作為音高基礎,帶有多種不同的呈示和展開模式。跳躍、聚合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作品的材料構建、組織方法,也啟發和豐富了作曲家對于音色、音響的想象。
音樂會下半場由阮昆申教授的作品《遠去的歌》開始。該作品的主題素材受到云南巍山彝族“哭嫁歌”的啟發,曲調哀怨而委婉,旋律熟悉而古樸,如同一首遠去的歌般親切、久遠。
楊金子老師作品《第七天》利用特殊定弦及一些特殊演奏法獲得音色上的對比,通過音樂表現作曲家對生命的思考。
金平教授的作品《南風》借用了福建民間音樂《福德祠》的旋律片段,并對旋律做了較大的變形處理。作曲家在作品各個段落最主要的樂思中使用了不同的裝飾手法,并以多種方式來強調和潤飾音階中不同的音,希望在借用民間音樂素材的同時展現出豐富的音樂形象。
喬爾?霍夫曼(Joel Hoffman)教授的作品《Music in Yellow and Green》是一幅對于色彩感知的肖像。作曲家將色彩壓縮在一個緊湊、高能量的作品中,并選用相互對比和互補的六件樂器演奏。本次演出的是該作品擴大編制并重新配器的版本。
音樂會結束后,觀眾們反響熱烈,掌聲不斷,紛紛表示音樂會上呈現的8部作品無論從技術還是思想層面都有突破和創新。
本場音樂會受中國音樂學院“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雙一流’建設經費(20)-作曲系創作與研究提升項目”資助,旨在支持學?!半p一流”建設,促進人才隊伍發展。音樂會的成功舉辦集中展示了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作品的創作水準、思想深度和視野廣度,體現了作曲系教師隊伍實踐探索的努力。
青鹏棋牌官网